Thursday, May 19, 2016

[翻譯] Anatomy Angel: 頭最長肌 Longissimus Cpitis



原文連結: http://www.drdooleynoted.com/anatomy-angel-longissimus-capitis/

頭最長肌(Longissimus Capitis, LCap)是一條臨床上有重要意義但常常被遺忘的肌肉

 LCap連接到乳突(Mastoid process)上, 是中段豎脊肌最上側的接點
頭夾肌(Splenius Capitis)以及胸鎖乳突肌(SCM)共享乳突連接

而與頭蓋骨的連結除外
大部分的L Cap由橫突出發, 連接到其他節的橫突

L Cap的後側被胸腰筋膜(TLF)的最內層(Posterior layer)所覆蓋
這連結了頭骨到腰椎, 讓腰椎肌肉活化的同時也使頸椎肌肉活化

此外, 在腰椎失能時, 頸部的肌肉會過度活化
代償腰椎周邊肌肉或者胸腰筋膜失能造成腹內壓不足的情況

這解釋了為什麼你會使用脖子當作後備的核心肌群, 通常也被稱為外層核心(Extrinsic core)

如果讓這些肌肉在其他動作時協助你穩定
你就無法讓它們移動你的身體, 執行正常的活動

所以, LCap在下背不穩定的案例會產生緊繃以及過度活化的情況

由於LCap比頭夾肌更深層, 肌肉周邊的筋膜會混在一起
使得頭部伸展的動作在下背穩定不足的情況下成為許多肌肉的代償動作

我們可以用摸腳趾的動作輕易的看到這個情況
下背需要屈曲去代替不足的髖部活動, 穩定度卻不足時, 就會產生這個代償

下背不穩定時會產生胸椎過度後凸(Hyperkhyphotic)的情況
顯示出了什麼組織產生了代償, 通常這種案例在摸腳趾時也會觀察到頸部伸展的代償

考慮到LCap向心收縮時在動作鍊上會產生下背以下的不穩定
嘗試一些能夠促進屈曲能力的矯正方式, 分解摸腳趾的動作去尋找其中的關聯性
也可以使用針對LCap的徒手治療技術去促進脊椎整體性的屈曲與伸展, 同時建立適當的腹內壓

As always, it’s your call.

– Dr. Kathy Dooley

All Right Reserved to Dr. Kathy Dooley, Translated by I-Chen Liu
本著作由Dr. Kathy Dooley製作, I-Chen Liu翻譯

Thursday, May 12, 2016

[翻譯] Anatomy Angel: 握力與神經夾擠



原文連結:http://www.drdooleynoted.com/anatomy-angel-grip-issues-and-nerve-impingement/

上一周在神經動能療法NKT的讀書會
我們探討了治療前後握力的差異

我們提及了許多真正向心收縮產生握力的肌肉
以及哪些神經負責驅動這個能力

我們提到了沿著神經走向可能產生夾擠的位置
然後利用握力測試(對掌, 內收, 以及屈曲姿勢)來確認處理這些夾擠區域是否會產生更多力量

下面是與握力有關的神經肌肉介紹:

正中神經(Median N.)支配的握力相關肌群
– flexor pollicis longus and brevis (digit 1)
   屈姆長肌與短肌(第一指)
– flexor digitorum superficialis (digits 2-5)
   屈指淺肌(第二到五指)
– flexor digitorum profundis (digits 2-3)
   屈指深肌(第二到三指)
– opponens pollicis (digit 1)
   對掌肌(第一指)
– lumbricals 1 and 2 (digits 2-3)
   第一與第二蚓狀肌(第二到三指)
***主要由正中神經支配的握力在外側, 產生第一到三指的曲屈與對掌


尺神經(Ulnar N.)支配的握力相關肌群
– flexor digitorum profundis (digits 4-5)
   屈指深肌(第四到五指)
– flexor digit minimi brevis (digit 5)
   屈小指短肌(第五指)
– lumbricals 3 and 4 (digits 4-5)
   第三與第四蚓狀肌(第四到五指)
– adductor pollicis (digit 1)
   姆內收肌(第一指)
– opponens digit minimi (digit 5)
   小指對掌肌(第五指)
– palmar interossei for adduction (digits 2, 4, 5)
   掌側骨間肌(第二四五指)
***主要由尺神經支配的握力在內側, 產生第一二四五指的屈曲, 對掌, 以及內收

由橈神經(Radial N.)支配的握力相關肌群:0

****橈神經支配了伸肌, 有可能削弱由正中與尺神經所支配的握力

再來是一些關於握力評估的原則:

1. 如果雙側的握力或神經路徑有問題造成無力, 這個人會有腹內壓穩定不足的問題
去代償握力的肌肉通常很也可能代償深層核心肌群(例如骨盆底肌, 多裂肌, 腹橫肌, 腹內斜肌)
舉例: 雙側正中神經路徑問題造成的握力降低有一個常見的代償: 斜角肌削弱了核心力量
這會造成臂神經叢在頸部受到壓迫, 造成握力喪失

2.如果單側的正中與尺神經路徑有問題造成無力, 最可能過度使用的肌肉會在腋下或頸部
(這是兩個常見同時產生壓迫的位置)
舉例: 右側正中與尺神經造成的握力喪失可能來自於胸小肌或喙肱肌產生的胸喙突隧道夾擠

3.如果單側單條神經的握力降低, 通常過度使用的肌肉會在神經路徑上, 或是其拮抗肌
舉例: 尺側握力降低可能來自於蓋氏隧道, 尺側屈腕肌, 壁內側肌間膈, 斜角肌, 胸大肌..等等

如何尋找需要優先處理的組織呢:

- 利用觸診去找尋與神經路徑相關的緊繃肌肉
- 記住上面提到的原則


給予握力矯正性運動時
千萬不要只給一個球或是壺鈴然後開始訓練, 他們只會使用強壯的那一側
專注在握力減弱的那一側
舉例: 如果尺側屈腕肌影響了尺神經的功能, 先治療處理尺側屈腕肌然後再訓練尺側握力


讀書會時使用握力計測試了志願者治療前後的握力

主要發現如下:

1. 如果單邊尺側的握力受到抑制, 尺側屈腕肌通常是容易夾擠的位置
治療過後我們其中一位志願者的左側握力增加了20磅

2. 如果兩側的握力受到抑制,需要進行核心肌群的評估, 檢查是否需要優先處理頸部肌肉
其中一位志願者在處理斜頸肌並且重新訓練腹部肌肉後, 握力增加了20磅

在處理可能因夾擠造成的握力降低後, 八成的測試者有握力的進步

單純的訓練握力是不夠的
如果他們的神經路徑受到壓迫, 去幫助他們釋放夾擠區域配合適當的評估
然後, 給予個別化的握力矯正訓練

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關於握力測試以及如何找尋夾擠的區域
考慮報名最靠近你所在區域的神經動力療法課程吧

As always, it’s your call.

– Dr. Kathy Dooley

All Right Reserved to Dr. Kathy Dooley, Translated by I-Chen Liu
本著作由Dr. Kathy Dooley製作, I-Chen Liu翻譯

Sunday, May 8, 2016

[翻譯] Anatomy Angel: 膕肌



原文連結:http://www.drdooleynoted.com/anatomy-angel-popliteus/

膕肌(Popliteus)屬於深層小腿腔室(Deep crural compartment)肌肉
埋在腓腸肌(Gastronemius)的肌肉之下, 座落在比目魚肌腺(Soleal tibial line)的上側
 

膕肌由脛神經(Tibial N.)所支配, 如同大多數小腿後側動力鍊的肌肉
這表示下背 - 特別是腰薦神經叢 - 驅動了這條肌肉的功能

膕肌從外側的股骨髁連到內側的脛骨髁
由於其斜向走向, 這條肌肉同時有移動以及穩定兩種功能
由於其深層位置以及非常靠近關節, 這條肌肉負責了膝關節的動態穩定
膕肌的外側肌腱穿入關節囊內, 使得它能更好的穩定關節, 但同時也增加了夾擠的危險


膕肌在脛骨固定下可以外轉股骨
使得它成為臀大肌, 腰肌, 髂肌, 縫匠肌, 以及深層六條髖旋轉肌(PGOGOQ)的協同肌(Sinergist)

如果股骨固定,膕肌可以內轉脛骨
使得它成為鵝掌肌群(Pes Anserine): 縫匠肌, 股薄肌(Gracilis), 以及半腱肌的協同肌

膕肌同時也是縫匠肌與骨薄肌在矢狀面上的協同肌, 協助膝蓋彎曲
如同其它後側動力鍊肌肉群, 執行膝蓋彎曲的動作
但是膕肌只參與了起始的動作
因此, 其他膝蓋屈肌需要依靠膕肌去執行步態中腳跟著地期到擺盪期的轉換

膕肌是提供穩定性的單關節肌肉
這使得這條肌肉更傾向於去代償多關節肌肉的失能

ACL的修補手術中,外科醫生通常會採用後外側切入的術式
這種方式之下, 外側膕肌肌腱通常會被切斷或是損害, 造成膕肌向心性的緊縮

這是為什麼ACL術後會難以完全伸直膝蓋的眾多原因之一

此外, 膕肌擁有滑囊,通常與後側膝關節囊連在一起
這會造成膝蓋後側的疼痛與腫漲, 以及動作的限制

檢查膕肌造成的膝伸直障礙, 特別是雙關節拮抗肌(Antagonist)例如股直肌及闊筋膜張肌

膕肌也會造成膝蓋外翻(Knee valgus)的現象
常常會抑制髖關節穩定肌群的能力, 例如臀中肌
 

不要忘記去檢查那些雙關節肌肉的協同肌是否取代了正常的動作

As always, it’s your call.

– Dr. Kathy Dooley

All Right Reserved to Dr. Kathy Dooley, Translated by I-Chen Liu
本著作由Dr. Kathy Dooley製作, I-Chen Liu翻譯